以「職能」為核心,培育全人關懷的專業人才
在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我們以「職能」為教育與實踐的核心概念,致力於培育能夠協助個人重建生活意義與自我價值的職能治療專業人才。
「職能」(Occupations)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目的、有意義的活動,從基本的自我照顧、學業與工作表現,到休閒參與與社會互動,皆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職能」是人類日常生活的核心活動,也是健康與身心整合的關鍵。職能的參與與品質,不僅影響個人的健康與福祉,更關係到其自我認同與社會角色的實現。
本系強調以人為本的職能導向,融合基礎醫學、行為科學與社會人文領域的知識,從評估、介入到復能的每一階段,皆以恢復與強化個案的職能參與為目標。我們相信,透過有意義的職能活動,每個人都能重拾自信與尊嚴,實現自主且有價值的生活。
📘 以職能為核心的課程設計
本系課程設計環環相扣,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務,皆緊扣「職能導向」的核心理念:
- 基礎專業課程:如《職能治療導論》、《人類發展》、《職能治療理論》等課程,奠定學生對職能概念、職能治療歷史與專業倫理的基本認識,探討不同生命階段中人們的職能變化與需求,建立學生對「職能」定義、意義與作用的基本認知。
- 臨床專業課程:如《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學》、《兒童職能治療學》、《心理疾病職能治療學》等,以「職能評估與介入」為核心,強調依據個案職能表現來進行專業判斷與介入,訓練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分析個案的職能表現與參與限制。課程不僅重視疾病本身,更關注個案如何「重新參與職能生活」。
- 職能導向評估與介入策略:包括《職能治療評估學》、《職能治療技術學》、《人類職能重建及調適》等,強調如何透過職能活動與環境調整,幫助個體恢復或增進功能。透過實例與模擬,學習如何運用職能活動進行治療介入。訓練學生建立職能導向的臨床推理邏輯,並強調以「有意義活動」為介入基礎。「職能活動」是介入的主要媒介,而非僅是輔助手段。
- 臨床實習課程:如臨床見習與實習(在醫院、學校、社區等多元場域),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並從個案職能需求出發進行評估與介入。「以人為中心」與「職能導向」的臨床思維,是學生實踐過程的核心。
- 跨領域與社會參與—深化「職能」社會價值:結合社會學、公共衛生、社工等概念,強調「職能不只是個人健康問題,也是社會參與的基礎」,鼓勵學生與醫療、教育、社工等領域互動,將所學應用於各個場域,強調「在地生活」、「實際參與」與「文化敏感性」,尊重個體職能選擇權、文化背景與生活方式,共同支持個體的職能健康。鼓勵學生探討科技輔助職能、職場支持系統、身障者社會參與等議題。「職能」的應用超越臨床,延伸至社會結構與公共政策。
此外,本系也設有多樣化的臨床實習與研究機會,讓學生能在實際場域中深化對「職能即健康」的理解,並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我們鼓勵學生在學術訓練中發展批判思考、倫理反思與實證實踐的能力,同時關懷社會、理解多元文化,成為能夠回應時代挑戰的職能治療專業者。
凡是因生理或精神疾病、發展、適應等問題,導致暫時或永久性障礙者,職能治療師依據專業理論與臨床知識,選擇適當的活動,進行評估與治療,以達到其最大功能。本系的課程規劃理念,在大學部的部份,著重人本關懷、專業知能與主動求知三方面態度與能力的培養。
(一)人本關懷-通識教育、服務學習、與醫學人文等相關課程
(1)本系以專業需求及配合校方有關通識課程之規劃,加強本系學生之通識素養。本系之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為培育學生生活中所必須的基本知識與涵養並經由學習跨領域的基礎知識養成因應新事務與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以成為現代社會的健全公民。其中必備知識涵蓋四個範圍:公民素養(如:憲政民主、法學緒論)、國際語言(如:英文、日文)、人類文明史(如:藝術史、科學史)與基礎國文(如:古典詩詞、現代戲劇)。
(2)服務學習的課程目標乃是協助學生透過有意義之社區服務活動,培養其自省負責的能力、溝通技巧與解決問題之能力、並建立服務利他的價值觀。
(3)結合醫學院資源,本系未來將提供學生醫學人文與醫學專業倫理等相關課程。在醫學人文方面,將著重醫(治療師)病關係與醫病溝通,培養學生以病人為中心之態度及行為。在醫學專業倫理,將視職能治療的專業特性,發展相關的倫理課程。
(二)專業知能-基礎科學、基礎與臨床醫學、職能治療專業知識與技能
(1)基礎科學則包括普通物理學(含實驗)、普通生物學(含實驗)、普通心理學、生物化學與社會學。本系學生必修通識十六學分與基礎科學十九學分,大部分課程於第一至第二學年修習完成。
(2)本系之基礎醫學科目包括解剖學(含實驗)、生理學(含實驗)與神經解剖學,共十一學分,於第二學年修習完成。臨床醫學科目包括公共衛生概論、精神醫學、病理學概論、內科學概論、小兒科學概論、外科學概論、神經科學概論、骨科學概論及復健醫學等科目,共十四學分,大部分課程於第二至第三學年修習完成。
(3)本系之專業知識與技能科目包括職能治療理論與治療性的活動和技術等課程,共二十四個學分,循序漸進分配於四個學年中。課程包括:職能治療導論、職能治療學理論、職能治療臨床見習、職能治療評估學(含實習)、義肢裝具學(含實習)、職能治療技術學(含實習)、日常生活機能再教育(含實習)、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學(含實習)、兒童職能治療學(含實習)、心理疾病職能治療學(含實習)、職能治療臨床實習、職能治療管理學、就業輔導。另有專業選修課程:人類發展學、生物統計學、研究方法導論、職能活動分析實作與神經解剖學實驗,共四學分。
(三)主動求知-臨床實習、專題討論、暑期研究
(1)在大三臨床實習中以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來加強同學的學習能力。希望同學主動發掘問題、尋找資料、探究答案。
(2)在專題討論中,著重學生主動找尋資料、閱讀並作整理。本系要求學生於準備過程中要定期與老師討論,以讓老師掌握學生進度與思考的歷程,並適時提供刺激與回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能力。
(3)本系教師亦積極帶領大學部學生參與醫學院學生暑期研究計畫,利用暑假期間教導其基本的研究概念與方法,並透過收集數據、統計分析,與成果報告的撰寫,讓學生接觸職能治療相關的臨床研究,為日後的學術與臨床結合奠下基礎。
本系課程自八十四年起已完全符合世界職能治療師聯盟(WFOT)之規定。